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,张还给公婆养老,那徐掏了多少赡养费
引言
仰不愧天天,俯不怍于人。
(资料图片)
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,仍然给他的父母养老送终。虽然她和徐志摩家人没有任何关系了,但是二老认定和喜爱她,后来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情,将张幼仪牵扯进来,她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走。
张幼仪与徐志摩在二儿子彼得的葬礼上遇见,记得上一次见面还是在办离婚手续的时候。彼得出生后不久就缺少了父亲的陪伴,年纪小小就因病离开了。徐志摩借着听母亲之命来陪伴刚经历悲伤事件的前妻,实际上是为了躲避风头。
他给好哥们戴上了绿帽子,拐走了他的妻子陆小曼,这令其怒发冲冠,声称绝不放过徐志摩。徐志摩在国外待了将近半年,听到事情慢慢平息,好哥们打算不追究了,也与陆小曼离婚,他才回来。
不过,徐志摩的家庭背景强大,其哥们再生气也不敢动他。徐志摩的父母还不知道他两离婚的事情,但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事情让两人有所察觉,就等着张幼仪回来确认下真相。后来,徐家父母因为徐志摩再婚让张幼仪回来。
其实,张幼仪离婚后本应回国,可是受到世俗的影响,她觉得没脸回来。一方面,她与徐志摩离婚的事情隐瞒了双方父母,而且女人离婚后,回来会不受待见。另一方面,她回国的途中,还可以听到旁人对两人离婚事件的评论,这种流言蜚语她难以忍受。所以这些年来,待在国外是对自己的一种疗伤吧。
回来后的张幼仪,早已不是之前畏手畏脚的她,她冲破了思想上的束缚,敢于面对生活的困境。张幼仪还有一块石头没有放下,她多年来,一直向父母隐瞒她和徐志摩的事情。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的消息他们应该已经知晓,也可能猜到一二,张幼仪不知父母如何做想。
回国后,只见到兄弟姐妹和母亲来接她,母亲给了女儿安慰和鼓励。父亲在家也从没问她关于离婚的事情,到是问及她这些年在国外的生活,对于张幼仪来说,思想封建的父亲这样做令她挺惊讶的。徐家二老着急让张幼仪来商议。本来她已经和徐家没有关系了,然而,看在二老曾经对自己不错的份上,她应该了结一下离婚后续。
徐志摩的父母是不认可陆小曼的,他们想要确认好张幼仪与儿子离婚的消息,否则徐志摩的婚事休想再谈。张幼仪亲自向二老澄清了他们已经离婚的事实,并表示徐志摩想怎么样她管不着。徐志摩的父母自然不高兴了。
张幼仪和徐家的牵连还没有结束,大儿子还在徐家,她因此在前公婆家待了一段时日。这次,她还有一个愿望,那就是获得大儿子的抚养权。当看到两位老人对儿子的照养不如所愿、徐志摩对儿子不上心时,使得她更加坚信儿子在自己身边会更好。
在当时那个年代,这件事情很难办到。然而,张幼仪以儿子的安全和教育为由,问问二老的态度,结果徐志摩的父母竟然同意张幼仪把儿子接回去。
事出反常,必有作为。徐志摩的父亲正打着心里的小算盘,在张幼仪离开之前,分给她的孙子一部分家产,是分期发给。如果选择接受,那必然与徐家的牵扯无法理清,如果不接受,她和儿子的日子很难过。
这样可以打消张幼仪与徐家彻底断了联系的念头。张幼仪要凭着自己的力量去立足和养育孩子,这对于一个单亲妈妈来说,面临着巨大的困境。在这种情况下,张幼仪接受了徐家的财产。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,二老憋了一肚子气。没过多久,二老约张幼仪见面。张幼仪觉得应该发生了什么,就去赴约。
果不其然,徐志摩的母亲向她抱怨了很多婆媳之间的事情,她对陆小曼极其不满,时不时还透露出张幼仪的好。徐家二老想要张幼仪收留他们,张幼仪非常纠结,一是她以什么样的身份做这件事情,二是她还接受着二老的资金援助。
徐志摩知道父母在张幼仪那儿,还口出怒言,不就是想借此给妻子出出气嘛。噩耗来临,张幼仪得知母亲病危,在赶回去没多久后,母亲就逝世了。父亲悲痛欲绝,三个多月后,也去了。哥哥把自己的房子给张幼仪住,巧的是,徐志摩夫妇在住在附近,徐家二老与他们同住。
此后,徐母经常向张幼仪吐槽家里的糟心事。陆小曼和一个姓翁的男人暧昧不明,还在家里白吃白喝,徐志摩也不管。有时候她用家里的东西,还要和一个外人争。老人既生气又委屈,就提出想搬去和她同住的想法。
张幼仪考虑了很多,她只是前儿媳,如果把二老接过去,就越逃不开与徐家的联系。而且上次徐志摩还找她的茬,处理起来十分复杂,也给自己找了不少麻烦。
奈何张幼仪心地善良,念及二老的旧情,就选择和二老一起住。她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,先让二老回老家,再找机会接他们同住。果然,徐志摩没有多说什么。
几年后,张幼仪在事业上风生水起,有了钱后,给哥哥,自己和徐家二老买了房子。她和二老分开住,但是房子离得很近。与徐家二老的相处,让张幼仪心里很乱,她是一个儿媳的身份来照料二老?她又不是,就这种模棱两可的关系,究竟算是怎么回事?
结语
物性各自得,我心在渔樵。
后来,徐母病重,陆小曼啥也不管,徐志摩和他的父亲恳求张幼仪回来照顾母亲。她艰难的抉择,最后冲破身份的阻碍,陪老人度过了最后的时光。徐父后一直与张幼仪住在一起,直到他的逝世。每个人的生活都出现过难以抉择的事,这是非常考验人的。每个人的追求不同,只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,不留下遗憾就好。
参考文献《孟子·尽心上》《同群公秋登琴台》